近几年,网上学习已经成为青少年熟悉的学习方式之一,但一部分平台忽视社会责任,发布过多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危害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网信、公安等部门报告。许多人认为,除了严格监管,优化技术手段排查过滤不良信息,还应当着力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增强信息检索、信息甄别等能力。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国家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内容的创作与传播,鼓励和支持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适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特点的网络技术、产品、服务的研发、生产和使用。网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法惩处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深受互联网影响,网络对于他们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有46%的未成年网民曾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炫富、色情、血腥暴力等类型的不良信息。
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的互联网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